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 打破迷思:所谓“负面舆情”根本不存在?(别再误用!反思“负面舆情”概念的正确性)

打破迷思:所谓“负面舆情”根本不存在?(别再误用!反思“负面舆情”概念的正确性)

生活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人,对舆情不陌生,对网络舆情更加不陌生,差不多每天多多少少都能碰到。大多数人都会用这种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的方式来区别互联网上的各类舆情。

但这种区分方式是错误的,其实网络舆情没有正负、也没有中性的此类区分标准。

为什么?

一、“正面和负面舆情” 的说法为何错误?

舆情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但是有一个根据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

舆情是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情绪、情感、立场、观点、态度、意见和行为倾向。

且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数量上:必须是引发一定数量公众讨论的信息,少数人的意见不属于舆情。舆情是公众对公共事件或人物多向度的意见的总和。

2、向度上:舆情是多向度,单条信息可以有明确的观点,可以划分为正面负面中性,舆情是这种非统一观点的单条信息的大集合,是意见的总和,而不是统一意见。

二、为什么舆情只能区分 “真实” 与 “虚假”?

舆情是公众基于自身认知、情感和利益对公共事务的自发表达,其价值在于如实反映社会心态。

例如:某城市出台限行政策,市民既有 “支持环保” 的声音,也有 “抱怨出行不便” 的吐槽,二者均为真实舆情,不存在“正”、“负” 之分,只是决策部门需综合考量各种意见以优化政策。

但是若有人编造 “限行区域将扩大,限行时间为24小时”等与限行政策不符合的谣言,此类虚假信息会干扰真实舆情的传递,需通过辟谣澄清。

如果强行对舆情划分 “正负” 性质,有什么问题吗?

一是判断民意出现偏差:简单将舆情贴标签,可能掩盖公众的真实诉求,比如将正常维权的声音视为 “负面”,导致相关部门决策出现问题。

二是应对处置出现偏差:舆情管理的核心是辨真伪、察趋势,而不是简单定义正负性质和清除负面内容。

三是舆论引导出现偏差:引导工作是对还未形成统一论调的舆情进行引导,通过事实和价值观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单向度正面舆论发展。

四、一句话总结

认识到舆情的多向度是正常现象,避免用 “非黑即白” 的思维评判。

最后再用一句话理清概念边界

网络舆情是 “未过滤的民意”,只有真与假,没有好与坏。

网络舆论是 “沉淀后的共识”,可依社会影响判明正与负。

在线客服
  • 服务热线
    17727463041
  • 刘R

深圳市瑞萦传媒有限公司  粤ICP备140734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