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常见的危机公关的几大误区,许多企业对公关不太重视或理解不太深刻,就导致危机发生之后,应对起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
一、有错不认错、无错不及时发声
危机发生之后,企业有时会成为众矢之的,有些企业忙于自证清白,但在各种舆情夹杂之下,有些人未必会选择相信企业的一己之言,相反,如果企业能够尽快找到监管机构、权威媒体为之发声,就可以迅速在危机中占据主动权,并快速降低危机传播的势头。前几年有家企业,遇到了比较严重的危机,但是没有尽快找到监管机构的检测报告,也没有寻求广大的权威媒体协助发声,结果导致应对不力,最后企业赢了官司却输了公司。
二、让下属去承担责任
很多企业发生危机之后,往往会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进行处理,会将责任推给下属某个分厂、某个个人甚至将缘由归咎于账号被盗,这种做法在之前可能还有效,但在当下,可能不是最佳上策。我们看到了海底捞在“卫生事件”之后主动承担责任的做法,引发了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并借此扭转了企业的舆论走向,为危机的化解提供了良好的舆情基础。
三、公关平时基本用不到,等到危机爆发之后才需要公关
一般而言,大中型企业都会定期举办公关培训,用来提高全员的公关意识,防范危机的发生。但是,一些企业缺少这个环节的培训,就有可能引发一些不必要的危机。尤其是一些公司的老总或者经常对外发言的负责人,其言论更需要公关培训,因为这些人往往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其言论一经发出,就会被认为代表着企业的态度。曾经有公司的老总,因为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开质疑自己的某位涉事消费者和媒体的智商和立场,结果被各大媒体广为转发,引发了二次危机。
很多企业都是等到危机爆发之后,才迫不及待的寻求公关公司的协助,殊不知,上乘的危机公关一定公关于平时、公关于未危,“上医治未病”,等到危机发展到极其严峻的程度才去处理,向来不是危机公关所倡导的。真正的危机公关应该切入到企业经营的整个流程中,针对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各方利益主体都需要做好危机预防和危机培训,将各种危机消解于无形之中,从根本上杜绝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那种等到危机爆发之后才想到危机公关的企业,很多都有后知后觉的问题,当然,也有一些突发性危机,可能不是企业所能预料的到的,这需另当别论。
四、认为媒体的曝光就是找茬
有些企业遇到危机之后,非但没有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反而会反过来指责媒体、质疑媒体。例如前段时间发生的保健品行业的行业性危机中,有家企业非但没有反躬自省,反而对曝光的媒体反复指责和批判,事件爆发之后,引发舆论一片哗然。还有一些企业,被媒体或消费者曝光之后,态度强硬,无论事实正确与否,拒绝认错,态度强硬,这也是危机公关中的大忌。
危机发生之后,尤其是涉及相关利益者的危机发生之后,企业的表态及行为直接体现着企业对相关利益者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反向评价及后续的选购或合作事宜,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企业经营效益及品牌形象的关键,所以,在危机发生之后,企业一定要表态坦诚,以防丢失相关利益者的信赖与支持。
五、危机公关绝不仅仅是删稿
很多企业一旦发生危机,第一反应就是灭火,于是他们往往会寻求删帖,且不说删帖本身可能涉嫌违法,单从危机处理的规范流程来看,删帖本身就违背了危机公关的本义。真正的危机公关会在危机发生之后,尽快查明事实,并尽快安抚好相关利益者的诉求及情绪,同时,对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一定要及时给予完善或改进,以便促使自身更好的发展,这才是危机公关的核心要义所在。
删帖的想法和行为,非但不能真正的解决危机,还会为更大程度、更大范围的危机埋下伏笔。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由于不够重视日常经营中的小的危机,后来愈演愈烈,结果酿成了大的危机。所以,危机公关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危机、解决危机并促进企业自身更好的发展。
六、危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伤害
很多企业非常害怕危机,他们往往认为危机会给企业的经营和声誉带来巨大的伤害,其实不然。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企业危机,因为危机不仅有破坏性的一面,同时还有建设性的一面,正是由于危机的这两种属性同时存在,所以才会出现危中取机、化危为机的可能性。
危机对于企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直接颠覆掉整个企业,这种情况常见于企业涉嫌非法经营、违规重大或违规太多;另外一种是促进企业更好的改进自我,并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前者而言,所谓的危机,就会演变成真正的生存威胁;对于后者而言,如果处理得当,往往可以化险为夷甚至可以危中取机。如果你的企业定位没有问题,运营合法合规,没有重大违法行为,则无需过于担心危机的危害性。